夏日的青海湖,水天一色、俊秀神奇,四周被峰峦环绕,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历史韵味与生态价值,吸引着省内外游客接踵而至。
前不久,大型沉浸式巡游演出剧目《梦回青海湖》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公开首演。演出以“旅游+演艺”形式打造沉浸式巡游演出,为青海湖景区实实在在增加了客流量。
“这次来青海玩实在太开心了。风景特别美,故事也很多,而且各方面设施完善、服务温馨,体验感非常好,以后有机会还要约朋友一起来度假。”来自深圳的游客周靖涵赞不绝口。
记者了解到,青海湖景区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统筹平衡好生态旅游与景区开发和谐统一关系,创新景区“生态旅游+交通”“生态旅游+文化”经营模式,实施“彩虹路”、进港公路“鱼鸥翔集”系列彩绘、特色网红打卡点、改造露天演艺广场推出民俗演艺节目等新思路新做法,体现出多样性、人文性、生态性的景区特色。
2023年,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22.74万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38%,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截至7月9日,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青海顺时应势,把握改革基调,锚定发展方向,在严格的保护中向着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转型,给这处“静躺”的生态资源赋予“能动”价值。
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现有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经营;制定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要素服务体系……青海省按照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要求,全面实施青海湖景区标准化试点。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擘画的宏伟蓝图。
青海从引以为傲的绿色生态入手,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破题开局,围绕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西宁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环青海湖生态旅游精品环线,依托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加速形成“一芯引领、一环示范、多带串联”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紧盯目标,青海迈出文旅高质量发展矫健步伐,同时也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青海初步确定以西宁市为核“芯”,以青海湖为中心,谋划串联民和、门源、乌兰等15个环湖县区57个旅游景区的环湖精品生态大旅游圈。
精心打造青甘旅游大环线,优化提升青川、青藏、青新等跨省旅游线路。新评定A级旅游景区38家,新增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9家。“天境祁连”“河湟民俗文化”等11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全面提升“青海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智游青海”游客服务智慧化应用,创新智慧旅游服务模式,为游客提供专业化的文旅资讯、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尤其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和科学的行动指南。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就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常红安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青海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壮大生态旅游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青海将着力培育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推出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生态旅游风景道。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和活力,不断扩大“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新需求。
今年争取实现“4321”年度量化目标,即旅游总投资同比增长40%、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0%、旅游税收同比增长10%。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建成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海将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品牌,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开发内河游轮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盘活闲置旅游项目,优化消费惠民政策措施,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服务,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促进区域合作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