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村:果蔬飘香满园金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20日
看着丰收的向日葵,村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村民种植的露天蔬菜。

  村民通过种植向日葵走上致富路。

  

村民将采摘的软梨运往加工厂。

  

  金灿灿的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初夏,河湟谷地的桥头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田野上麦穗出头,软梨树上结出嫩绿的小果实。蔬菜大棚里,菜农们正忙着采摘,软梨加工厂的工人们正在包装产品……依托优越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地以及便利的交通,桥头村做足果蔬产业融合文章,打造当地乡村振兴的“桥头堡”。

  

  站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塬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软梨树。村民赵吉福指着一大片果树说,那就是承载着一家人梦想的果园。

  在民和地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达子庄的红蒜,总堡的葱,隆治的西瓜扬美名。其实,隆治乡桥头村出名的不仅仅是旱砂西瓜,还有香甜可口的软梨。如今,桥头村的软梨栽种面积达到一千多亩,产量喜人。2021年,桥头村软梨产量达到一万多斤,人均增收1000元。

  “一亩果园十亩田”。这是隆治乡桥头村村民常说的一句话。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龙说,邻村白武家村走苹果致富之路带给桥头村极大的启示,白武家村有苹果,桥头村则有软梨。栽种软梨树也可以致富,现在桥头村的软梨精深加工厂也建起来了,往后的销路不用发愁。

  早些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隆治乡政府除了政策扶贫的个别农户外,对一般的扶贫户通过栽种经济林实现脱贫。这种脱贫之路由政府提供苗木、技术指导,投资小,收益快,得到了农户的肯定。

  截至目前,桥头村有软梨树一万余棵,其中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梨树有300多棵,树龄在50年至100年之间的梨树有2000多棵,其余的梨树都是从2000年开始陆续补植扩栽的。如今,桥头村家家拥有三五亩梨园,也涌现出许多种植业合作社。种植业合作社的出现,使村民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

  

  位于桥头村的民和县沿雅梨源文化有限公司院内,停放着几辆转运软梨饮品的农用车。走进一旁的冷冻仓储库房,浓郁的软梨果香扑面而来。偌大的库房内,已经收购的软梨堆积如山。

  看中家乡的资源优势,桥头村村民荆秀芳在村里办起了软梨加工厂。她说,相比苹果、核桃等,软梨储存难,时间久了容易变质,何不办一家软梨加工厂,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起初,荆秀芳找到南方一所大学的科研人员,想利用对方研发果品的先进技术,开发出独特的软梨饮品。不料,南方的这家科研单位对西北的果品研发甚少,尤其对软梨闻所未闻。

  一次偶然的机会,荆秀芳结识了甘肃农业大学的贠建民教授。荆秀芳说,贠教授是甘肃人,熟悉软梨,爽快地答应了公司的请求。回到民和后,荆秀芳前往老家收购软梨。

  几经波折,当饱含梦想的软梨“变身”为清香的浓汁时,荆秀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一刻她感到软梨的香味沁人心脾。

  软梨饮品实验大功告成,荆秀芳着手修建加工车间,很快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收入。“当时扶贫车间的资金来自隆治乡永坪村的集体产业资金,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利村民。”荆秀芳说,除了扶贫车间,公司近一半的劳务人员是当地村民,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选择在本地建厂,就是想打造民和本地的软梨深加工品牌,带动本地周边果品收购、加工等产业链的发展,为甘青两地的果农提供销路。”荆秀芳说,公司一年能消化1.2万吨软梨,为果农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在桥头村软梨扶贫加工车间,一罐罐软梨饮料接连下线,工人们麻利地打包装箱。荆秀芳在包装和品牌上下了很大功夫,将产品定名为“软媚子”,寓意冰甜的软梨沁润心扉,设计精美的包装盒上印有青海、甘肃等地熟悉的方言、穿着民族服饰的模特等,凸显软梨饮品的地方特色。目前,桥头村生产的软梨饮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从软梨到“软媚子”,只是桥头村发展村集体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建成连片梨园的基础上,隆治乡政府因势利导,发展旅游经济。以资产抵押、入股分红的方式投资建成隆治乡梨花园游客接待中心,并成功举办了梨花艺术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带动桥头村及邻近村村民兴办农家乐、家庭小旅馆。

    

  村子火了,游客来了,村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只是一个开始。村民铁令梅将致富的希望瞄准家乡的观光产业。

  在桥头村塬上规模化种植向日葵,在别人眼里的确是个大胆的想法和尝试。然而,对于铁令梅夫妇来说,走的是一条有把握的产业发展之路。铁令梅说,她有个姐姐住在甘肃瓜州县,那里大面积种植向日葵,有着群众认可的经济效益。铁令梅将心中的想法告诉驻村第一书记和乡上的有关领导,得到大家的支持。

  思路决定出路。在姐姐的牵线搭桥下,铁令梅与瓜州县的一家种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向日葵种子和收购,铁令梅负责种植经营,这种合作关系,也为铁令梅规模化发展向日葵种植产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后来,在隆治乡政府的支持下,铁令梅申请成立民和县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桥头村塬上流转的500余亩土地种上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隆治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桥头村是传统农业生产村,家家户户世代靠种庄稼为生。相比民和脑山地区,桥头村虽然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但怎样让土地产出更高效益?要靠党的惠农政策,要鼓励解放思想,发展新的产业,桥头村新打造的向日葵园,便是桥头村从传统农业村向田园观光村转型的第一步。

  铁令梅夫妇打造的向日葵园,不仅成为隆治乡一道独特亮丽的田园风景,也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搭建了新平台。铁令梅说,从种植那天开始,就有十多名村民在向日葵园里务工,从事除草、浇水、打药等一些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每天能挣到100元左右。

  为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在向日葵成功种植的基础上,铁令梅又种起蔬菜。铁令梅的蔬菜种植基地里,成片的油菜、辣椒长势喜人。铁令梅说,合作社目前流转了1700余亩土地,除了种植向日葵,还种了菜瓜、甘蓝、娃娃菜、辣椒、南瓜等蔬菜。

  昔日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致富田,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村风民风也好了,桥头村不复以往。2021年,桥头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