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如梧桐“凤凰”飞进小村庄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年11月20日

  硬化路铺到了家门口,一出门就有公交车,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子,有了产业发展的养殖区,用作干村村民们的话来说:“如今,我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

  作干村地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脑山地区,全村127户498人,其中贫困户67户239人,占到了全村人口的一半,全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村民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劳动技能低,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是依靠政策性收入,只有少部分是依靠种养殖和外出务工,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

  “以前,到了这个季节,村民们也不出去打工,每天要么蹲在墙角晒太阳,要么就是在家里捂热炕头,夏天的时候听说单位同事要来慰问,贫困户宁可在家等两三天,等慰问的两三百元钱,也不愿意自己出去挣两三百元钱,有时候单位同事来不了,贫困户还来质问我们为什么不来了。”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驻作干村第一书记孟令革说起以前村里的情景。

  以前的作干村,在一座山上,通往村子的道路是泥土路,遇上雨雪天气,外面的人和车进不去,村里的人和车出不来,村里陡坡大,到处是泥泞,别说是小车,连摩托车都走不了,处在这样一个地区,也造成了村民思想观念的封闭。

  2016年4月,作干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全村127户全部从山上搬迁到林川乡政府所在地,贫困户自筹4000元,政府补贴20万元,其中建房补贴8万元,征地费6万元,基础建设费6万元,村民有了80平方米的新房。

  2016年11月,孟令革到作干村担任第一书记。此时,作干村正如火如荼进行易地搬迁,孟令革除了帮助村民完成易地搬迁,更多的在思考:“如何让村民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搬迁中了解村情,走访贫困户,了解村民搬下去之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精准施策。去年中旬,作干村整村搬迁完成,到了下半年,村民基本入驻了新家。

  走进张宗林家,门口是封闭养殖区,养着8头猪和100只鸡,北面的房子已经装修完了,这是政府统一盖的易地搬迁房,东面的房子是自己新盖的,张宗林正忙着装修新盖的房子。

  张宗林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5口人0.26公顷(4亩)地,今年张宗林又租了村里0.4公顷(6亩)地,种了当归,收入了3000多元,再加上外出打工挣的2万元和家里养殖的收入,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以前在山上,信息不通畅,思想观念也落后,想干点事也不知道干什么,孟书记走访时,询问我的想法,我就想着让父母和媳妇在家里搞点种养殖,我到外面打工。”张宗林说着自己的想法。

  孟令革走访中了解到,村民们最擅长、最想干的还是种植养殖业。孟令革协调后,为全村每一户村民争取了6000元的养殖畜棚,张宗林家中的养殖畜棚就是孟令革争取来的。此外,孟令革争取资金后,还为全村每户村民的家中做了封闭暖廊,建立了药材加工基地。

  从山上搬迁到乡上生活,思想活了,产业有支撑了,连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这两日,贫困户王俊来购置了一辆价值13万元的越野车,逢人便笑,脸上乐开了花,说:“多亏搬下来了,要是放在以前,村子里买个车都开不了。”

  王俊来平时包点小工程,今年租了0.67公顷(10亩)地种了当归,一年下来收入不菲,总结今年的成果,王俊来说这一切都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易地搬迁项目。“如今政策这么好,衣食住行都有大变化,我们的好日子才开始,以后也会越来越好。”

  易地搬迁项目使作干村华丽转身,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村民说:“以前,村子偏远落后,没人愿意嫁到村里来,村里两三年才娶上一个媳妇,3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光棍就将近40个,搬迁后,就今年村里有4个年轻人娶了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