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来的脱贫路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5日

  图为刺绣工人们正在认真工作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打在刘海花身上。她拿着针,聚精会神地绣着花。青春洋溢的脸庞上写满了认真。看到有人走近,刘海花抬起头,腼腆地一笑,继续绣了起来。身边还有七八个跟她年龄相仿的绣娘,跟她一样,都是聋哑人。

  刘海花工作的地方叫共和县嘛呢多奔石雕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一家小企业,成立时间不到两年,2017年营业额80多万元。公司23名员工中,绝大多数是当地的贫困户,残疾人有13名。

  提到企业员工的这一特点,企业负责人扎西才旦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我父亲就是一名残疾人,相比其他人,我想我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心情。你可以捐助,但这样的帮扶远不如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来得有意义。在我们藏区,石刻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我们流传最广、风格众多、表现内容和手法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扎西才旦说,正因如此,2016年10月,他成立了这家石雕艺术公司,并且积极找寻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

  去年,公司又开发出藏药香包、藏药枕等产品,将藏药和藏绣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提供的岗位就更多了。虽然今年6月才刚刚到公司上

  班,但提起刘海花的表现,公司总经理李发红连连称赞。

  “她是州职校毕业的学生,学的专业就是刺绣。一开始老师推荐她过来上班时,我还担心她能否适应工作环境,没想到干得非常出色。”李发红告诉记者,刘海花的父母离异后,她一直跟母亲卓玛吉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卓玛吉体弱多病,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一直靠打零工为生。多年来,娘俩儿的生活全靠卓玛吉每个月1000多元的打工收入维持。而如今,刘海花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绣好香包、枕头、坐垫上的图案,每个月都能领到1564元的工资。

  和刘海花一样,今年74岁的文昌安太海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找到一份工作。

  原来,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的文昌安太海是村上的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和老伴相依为命。特别是因为腿部有残疾,生活一直不太方便。

  2017年4月,经过镇上干部的介绍,李发红了解到文昌安太海年轻时也是懂石刻的手艺人,如今虽然干不了重活,但图案设计、排版、质量检查等工作还能完成。就这样,老人成为了公司年龄最大的一名员工。

  “他不需要每天上班,每次需要他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把他接过来,等忙完了再送回家。”这样一来,少则四五百元,多则七八百元,文昌安太海每个月都能有点收入贴补家用。李发红说,“其实,无论是石雕还是刺绣,不仅能让群众增收脱贫,也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