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改革,让共青团更有力 让青少年更受益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 17年12月07日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5日电(记者李川通讯员董伟)2015年7月6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发起了党的群团工作改革的动员令。共青团青海省委高度重视,认真领会精神,迅速组织动员,广泛开展调研,深入研讨青海省共青团改革事宜。2016年10月11日,在省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团中央的指导和支持下,《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批准印发,我省成为继重庆、上海试点地区外,全国第一个印发《共青团改革方案》的省份。两年多的探索与总结,共青团青海省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准确领会中央和省委对群团工作的要求,牢牢扭住强“三性”、去“四化”和补“四缺”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革故鼎新、大步向前,青年工作本领更加扎实过硬,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有效,组织动员青年的能力更加坚实有力,在青藏高原上掀起了一股青春改革浪潮。

  畅通团青联系渠道,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根据《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团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机关建设,不断增强团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的代表性。团省委注重吸收农牧民工、社会组织骨干、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青年群体中的优秀青年,通过规范程序,团省委委员会、常委会中来自基层及一线优秀团员、团干部代表比例从原来的46%和12.5%分别提高到61.9%和30.8%,超出改革目标比例1.9和5.8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代表大会代表的参与渠道,完善团省委议事建言机制,团省委建立共青团青海省代表大会和全委会青年提案工作制度。团的代表大会期间,各代表团和代表向大会提交青年提案;团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团省委委员每年向全委会提交青年提案。建立青年提案制度以来,共收到青年提案14份。同时,团省委通过建立健全团省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切实发挥团省委常委会的作用,要求常委会原则上每半年召开1次,并及时向全省团组织和青年通报会议情况。

  通过此项改革举措,广大青年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保障,越来越多基层一线的团员青年进入团的领导机关,参与到团的工作当中,清楚地了解“为谁办事”、“办什么事”、“办得好不好”。青年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越来越畅通,青年的需求想法越来越受重视,团的工作越来越高效透明,团的决策越来越民主科学,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大学校。

  打造“专兼挂”队伍,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引领力

  根据《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改革团省委机关干部选拔、使用和管理方式,建设专职、挂职、兼职干部相结合,符合共青团组织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团省委机关干部队伍。研究制定出《团省委机关干部挂(兼)职工作方案》,突出“广泛性”,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团的地方领导机关和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互联网企业等领域选拔挂职干部;体现“代表性”,注重从有议事能力的先进青年典型、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中选拔兼职干部。在省委组织部等单位的帮助支持下,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按“1+3+2+2”的方式优化团省委班子结构,即配备1名书记、3名专职副书记、2名挂职副书记、2名兼职副书记,目前挂兼职书记已全部到位,团省委班子成员挂兼职比例达到50%。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打破年龄、学历、身份、职级限制,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按资格条件选派配备部门挂职干部、兼职干部各10名,把一大批“知青少年、懂青少年、爱青少年”的人才引入机关,更好地履行青年群众工作使命。

  打造符合共青团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专兼挂”干部队伍,拓宽了机关干部来源渠道,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是适应青年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主动选择,是充实和加强团的工作力量的有效方式。实行“专兼挂”模式进行干部配备,符合共青团青年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共青团的队伍建设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将团的岗位作为党政等各领域、各行业优秀年轻干部锻炼群众工作能力的平台,为党培养更多群众工作人才,建立起崇尚干事、不求“当官”的正确导向,促进青年干部树立正确的成长观。

  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

  建立“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是加强从严治团,落实《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的标志性、牵动性举措。“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就是每名专职团干部、挂职团干部、县级(含)以上团的领导机关兼职干部与100名普通青年建立“小伙伴”关系,特点是“直接联系”,手段是“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团干部利用“1+100”管理系统手机端,实现与青年小伙伴的平台信息交流分享,利用“朋友圈”对青年小伙伴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并通过学做活动、精华分享等内容模块进行活动消息发布和思想正面引导。同时,被联系的青年可以利用“1+100”管理系统中的“青年之声”向团干部以及团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和发起“微心愿”,团干部力所能及地帮助小伙伴答疑解惑、实现愿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发布“英雄榜”、汇集“心愿池”等方式,面向更大的范围寻求办法和答案,具有重点服务、多方支持的优势。团省委还通过建立团干部深入基层机制和团干部“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度开展与青年小伙伴的线下“面对面”交流。每名团干部每季度深入所联系的基层团委(团总支)和团支部,指导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体系等工作;专职、挂职团干部每2个月开展不少于5次活动,兼职团干部每季度开展不少于5次活动,比如为青年办一件实事、为青年上一堂团课、开展一次谈心谈话、组织或参与一次志愿服务、组织或参与一次文体活动等。截至目前,全省1593名专兼职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39625人。

  实施“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青年制度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把直接联系青年作为基本职责、基本任务和基本制度,始终以“严”和“实”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团干部通过与团员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组织生活会、一起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及时准确传达中央和省委的重要精神,及时发现并向组织推荐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帮助基层团组织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有效激发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团干部与青年之间的线上线下直接交流联系,极大地拉近了青年与团干部、团组织的距离;团青关系更加融洽,青年越来越愿意把团干部当成自己的知心人、引路人。共青团工作实现了从联系青年向活跃工作的转变、从活动交流向有效服务的转变、从制度约束向行动自觉的转变,改革成果直接惠及广大团员青年。

  “常态化”下沉基层,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2016年9月起,团省委制定实施常态化下沉基层“8+4”“4+1”工作制度,即每年分两批、各安排1/4干部在机关工作8个月、在基层工作4个月(简称“8+4”模式),没有参加“常态化下沉基层”的机关干部除每周在机关工作4天外,还至少拿出1天的时间到基层报到(简称“4+1”模式)。团省委统一采用“工作组”形式,先后深入全省8个市州开展下沉工作,按照有人帮团县委干活,有人帮团县委说话,有人搞蹲点调研,有人做结对帮扶的“四有”工作理念,利用全国团干部教育管理网“基层足迹”管理系统,每日填写工作日志,随时登记联系青年、记录调研和推动工作情况;并将下沉工作纳入日常考核,严格考勤纪律,不允许在下基层期间休假,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同时,团省委制定相关保障措施,按照不增加基层负担原则,为派驻干部拨付一定经费,自带被褥、食宿自理。团省委第一轮4批次8个下沉工作组(包括4名厅级干部、11名处级干部、21名一般干部)共赴22个县、94个乡镇(街道)、113所学校、105家企业(农牧业合作社)、191个村(牧)委会、11所寺院等开展了工作调研。

  “8+4”“4+1”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机制作为青海共青团改革的先行先试重点举措,积累了服务基层、联系青年的经验做法,探索出了广泛联系青年的制度化、常态化路径。团干部走出高楼大院、走进基层一线,与基层团干部、服务对象等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帮助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直接联系服务团员青年,传递推进共青团改革的鲜明信号,在青年的反馈声中改善服务方式、调整服务供给,树立了“下得去”、“沉得住”的良好形象,增强了支持基层的有效工作力量,推进了全团各项重点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实现了改革与共青团工作双促进双提升。

  团青网络即时互动,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是共青团在网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时俱进推动青年群众工作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是青年表达利益诉求的便捷通道,是青年“身边的共青团”。深度融合是“青年之声”的一大特点。团省委整合资源,形成“政帮青”“团帮青”“专帮青”“青帮青”“社帮青”五大帮扶机制,利用“众筹”思维,采取公益性、自愿性的战略合作模式,邀请8000多个创新创业等青年关注的热点领域专家,组建50余个服务联盟,为青年提供更加科学权威的服务。“青年之声”的另一大特点是即时互动。青年可利用现有的社交账号进行登录,提问自身关心的话题、发布自己遇到的困惑;团省委利用已有的帮扶机制和服务资源,根据青少年网上生活习惯,建立“7天×15小时”的值班制度,从8:00—23:00提供在线服务,实现青年与青年、青年与专家、青年与共青团组织的“键对键”交流。比如,青海民族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发现在“青年之声·青海民族大学”互动社交平台上能够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和迫切需求,看到学生对社会热点所发表的看法和建议,感觉“青年之声”平台氛围活泼、互动即时、信息量大,能够很容易实现师生面对面,立即号召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学生,集体入驻“青年之声”平台,大力推广使用,达到校园全覆盖,通过线上“提问”、“留言”和线下“学生接待日”等活动,拉近师生距离、掌握思想动态、解决利益诉求。2015年9月,“青年之声·青海”正式上线,2016年初,市州县区“青年之声”全面上线,目前共建立起207个终端,实现市州、高校、重点企业和区县行委的全覆盖;平台累计访问量达2100余万人次、提问总数达1.6万余条、回复总数达1.3万余条、点赞数近1.6万人次。

  “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采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的“我说你听”,强调“青说团听”、“青说团做”。通过打造全省微信微博矩阵、联系省内大型网站,通过将思想引领工作潜移默化凝结在服务活动中,通过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在平台青年在线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展和评议,通过县区、市州、省、中央的青年服务延伸扩展和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完成了“找得到”、“听得进”、“帮得上”的体系建设,打破了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层级化壁垒,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服务力和凝聚力,成为网上共青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高青年文化活动“用户体验”的重要抓手,成为解决青年实际需求的重要辐射触手,促进共青团工作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共青团的忠实“粉丝”。

  坚持开放办机关,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向心力

  开放办机关也是团省委改革的重点举措之一。打破传统的“高墙大院”,开放团省委机关,各族各界青年增进了对团省委日常工作情况的了解,成为评价和监督团省委工作成效和工作作风的“裁判员”,有力提升了团省委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和青年参与度,让共青团少了几分“神秘感”,让青年多了几分“获得感”。举办机关开放日,邀请不同青少年群体走进团省委机关及青少年活动阵地,通过开展“小青寻宝记青春筑团徽”“我与青年合张影”等破冰活动,消除青少年对共青团组织的“陌生感”,进一步拉近团青之间的距离;通过参观了解共青团的历时沿革、青年大事记,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共青团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通过坚持开门办公,让普通团员青少年零距离感受团省委工作内容、工作形式。通过座谈交流,了解青年感受和需求,为共青团事业发展收集建议。同时,每年向社会公开邀请一定数量的优秀团员青年进行3个月到1年的共青团工作体验,让青年实地感受团省委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状态,从而进一步加深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的认识和了解。两年来共举办主题机关开放日7期,295名青年参与其中。

  开放办机关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确定的一项密切服务青年的制度安排,实现共青团与青年之间既有“键对键”的沟通,“面对面”的交流,通过青年实地感受团省委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状态,深入了解共青团的历史,通过“面对面”互动交流,增进了青年与共青团之间的感情,还开辟了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的新途径,提高了团省委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共青团青海省委改革方案》就通过机关开放日采纳了85名各界团员青年的意见建议。青年对团的工作参与度越来越高,团省委机关成为青年学习交流的拓展基地,团组织的群众性越来越强、地气越来越足、人气也越来越旺。

  午间错时服务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服务力

  团省委针对青年,特别是农牧区青年,路途遥远,来访办事经常赶到午休时间;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来办事,尤其是志愿者参加行政事业单位考试时段,这种情况比较普遍。鉴于青年实际需求,团省委在机关办公区605室建立“青年之家”,配置饮水机、沙发等,实行“午休错时服务青年”制度,在午间12:30—14:30下班时段接待来访者、办事者,为青年提供不间断服务。午休时间错时服务青年制度要求团省委班子成员带头,各部门轮流值班,采取首问负责制,确保来访待办事务能办的当场办,不能办的就转交并说明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施午休错时服务青年制度以来,团省委机关干部累计值班近600天,中午到团省委机关办事来访的青年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愿意主动向团组织靠拢。2015年12月10日,“团省委午休错时服务青年制度”被《人民日报》以“线上线下‘团’紧青年——青海团省委开设青春驿站错时服务,24小时网上家园互动引导”为题专题进行了报道,引来社会多方关注。

  实施午休错时服务青年制度反映了共青团组织把青年利益摆在首位,围绕青年实际需求主动进位的工作转变,体现了青年之事无小事的思想重视,诠释了团省委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办青年之所需的思路理念。团的工作更加人性化,青年的获得感更加明显,团干部的责任意识在服务青年中得到加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也得到提升。

  创新推进重点工作,切实增强团组织的执行力

  共青团改革工作的启动和落实,增强了团的政治属性、优化了团的工作机制、创新了团的工作方式、扭转了团干部的作风,同时也为团的各项重点工作提升了“加速度”。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直接参与青少年240余万人次,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以传播绿色理念、践行绿色生活、培育绿色队伍、倡导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程、建立绿色制度“六个绿色”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全省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1200余万元,开展生态环保活动1000余场次,植树造林1.34万亩,参与青少年121万余人次。引领全省青年创新创业创优,建成青海青年创业园及14个分园,成功孵化毕业企业110家,直接带动就业4400余人;累计落实培训资金1460万元,举办培训班27期3076人;累计为青年发放“青春创业扶贫行动”和“青创中银帮”等小额担保贷款3.39亿元。积极培育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深入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手拉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主题活动300余场次。参与脱贫攻坚,在互助县西山乡东山村、郑家山村定点精准扶贫,筹资18万元修建扶贫项目“东山村榨油房” ,发放助学金19.6万元。服务困难青少年群体,累计筹资3058万元,援建希望小学8所、实施希望工程配套项目41个、助学项目70个,资助贫困学生4924名。构建青少年“大维权”体系,建立青少年维权专家库和青少年事务社工队,邀请法律、心理咨询、教育类专家68名入驻12355省级青少年服务台。根据社会广泛关注、长期困扰青年的现实困难,抽调机关和委属事业单位干部17人,用时38个工作日,分组深入我省东部九县(区)农村开展青年婚恋专题调研,走访青年及相关人员4355人,发放问卷9200份,目前,已形成调研报告,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促进农村青年解决婚恋问题。

  改革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共青团青海省委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要求、省委部署,正确把握方向,及时了解情况,认真解决难题,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改革推动共青团组织提高工作和服务水平,努力开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