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青海图片展在京开幕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17年11月01日

  10月3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文化宫、省文联、省住建厅联合举办的“守望家园、传承文明——中国传统村落青海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开幕,400余幅图片向观众展现了青海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

  我省地理地貌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高原气候的独特性,造就了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村落。图片展通过青海河湟流域、隆务河流域、玛柯河流域、澜沧江流域、通天河流域、移动的村落等板块,集中展出了遗存丰富、文化灿烂、建筑完整的青海传统村落,展现高原传统村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生活的场景。

  为加大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近年来,我省先后对具有传统村落特质的340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调查摸排,开展调查立档和保护申报工作,并分四批对290个村庄向住建部申报。截至目前,7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此次展览也是青海传统村落保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省文联副主席李晓燕介绍,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不仅是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智慧的象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省文联、省民协多部门联合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开展青海传统村落图片展,希望能通过展览向省外观众展现青海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的同时,让更多的人看到关于青海的乡愁,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相关新闻:“看着照片,闻到家乡的泥土味儿!”

  不同板块展现传统村落文化和建筑特色

  10月31日上午,“守望家园、传承文明——中国传统村落青海图片展”亮相首都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厅内,400余幅作品真实还原了青海传统村落保护情况和发展现状,以图片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青海传统村落的故事。

  进入展厅,迎面便是一幅河湟地区庄廓院的图片,平顶的房屋、简单的院门,虽然没有过多色彩和装饰,但图片中门楣上雕刻的图案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这是河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色,雕刻的多是传统吉祥纳福图。”“青海传统村落的民族地域特色很明显,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背后都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民俗……”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观众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观展感受。

  沿着展厅一周,隆务河流域、玛柯河流域、澜沧江流域、通天河流域等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图片依次排开。河湟庄廓院、藏区石碉房、木碉住房及“移动的帐篷城”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类型,展现着青海各地文明进步的历程,体现了青海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万张照片记录青海传统村落家底

  此次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展出的400余幅传统村落图片,是从一万多张传统村落图片中精选出来的,集中反映了青海省传统村落现存状况和百姓生活的场景。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白宗科介绍,青海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差异,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和独特的传统村落类型。青海传统村落多元文化突出、民居类型多样,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研究价值。

  目前,我省许多以庄廓大院、藏式碉楼为特质的传统村落已不足300个,仅占全省村庄总数的7.2%左右。2014年,住建部委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实施“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我省文化工作者成立青海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组,具体实施立档调查工作。工作组成员深入田野,采集信息,拍摄资料,全面盘点和记录了传统村落的家底,也为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提供了主要的图文依据。

  观众在展览中感受故土情家乡味

  开幕当天,展览不仅吸引多家媒体的关注,还有不少在青海工作过、生活过的观众慕名而来。

  “我曾经在青海工作过五年,今天在网上看到展览消息后专程过来看,这些照片里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照片里青海乡村的变化很大,我还想再去青海走一走。”观众臧振坤感慨道。

  今年69岁的老人臧振坤告诉记者,他曾跟随父亲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工作五年,对青海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在展览中看到曾经工作过地方的图片,臧振坤很兴奋。参观完展览,他还在展厅门口拍了张照片,说要将青海风土人情拍下,珍藏在记忆中。

  “站在这些作品前,我觉得我都能闻到家乡的泥土味。”观众炬华一边走一边拍着每张图片。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馆员炬华出生在青海省贵德县,虽然在北京已经生活三十多年,但一张张真实朴素的照片唤起了她的故乡情结。炬华说,能在北京看到家乡的图片,她觉得非常自豪,也希望通过展览更多人能关注青海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