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首次公布地理国情“家底”
来源: 本网 发布时间: 17年10月30日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新闻发布词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董永弘(2017年10月27日)

  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指山水林田湖草等地表自然和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从空间角度反映一个国家自然、经济、人文的信息。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部署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3年7月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正式启动,西宁市湟源县作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率先开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和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在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历时3年多,投入500多人,总计行程20万公里,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实施的普查要素最全面、采用技术最先进的一次地理国情调查,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我省地理国情家底。下面,我从全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展情况、发布《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以及普查成果应用推广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一、青海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开展情况这次普查对象为青海省省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铁路与道路、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现状。此次普查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通过室内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核查,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如实查清了地理国情要素的现实状况。获取了由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94个三级类共210多万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多要素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的两级检验,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合格率100%,地表覆盖优良率优于96.6%,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质量优良率99.3%,元数据和解译样本、精细化数字高程模型优良率均为100%,综合评定优良率为97.2%。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省普办多次主持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制定工作计划、落实普查进度、分析解决各阶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与相关普查单位进行工作衔接,及时处理各类问题,保证工作顺利推进。多次与国普办、援建单位、邻省普查办接洽沟通,统一标准、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为提高全社会对国情普查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持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在繁华街道、公交车辆悬挂普查标语、播放户外宣传片,开展国情普查知识竞赛、征文、摄影比赛、“走转改•感知地理国情”一线大型采访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发挥典型效应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我省多个单位、班组及个人获得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称号。今年2月21日,普查项目顺利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张祖勋、李建成院士等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验收。10月17日,省普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报请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10月25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今天由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普查《公报》。《公报》将在青海省测绘地信局网站公布,并在青海省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送,供大家查阅、下载。二、《公报》主要内容下面我将《公报》的主要数据和有关情况向各位作简要介绍。一是查清了我省各类地形地貌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我省地表表面积729119.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58.40米,属高海拔地区,海拔最高点位于昆仑山脉布喀达坂峰,海拔高度6851米,海拔最低点位于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高度为1647米。其中,山地、平原、丘陵、台地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8.94%、28.35%、14.60%、8.11%。同时,查清了我省海拔分级、坡度分级以及地貌类型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二是查清了我省种植土地、林草覆盖的面积构成及空间分布。全省植被覆盖面积559802.57平方千米,其中包括种植土地面积6988.46平方千米、林草覆盖面积552814.10平方千米。从地区分布看,种植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占全省种植土地面积的52.54%;林草覆盖面积海西州、玉树州居全省前两位,占全省林草覆盖面积的70.05%。三是查清了我省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坑塘、冰川与常年积雪等的基础信息。全省水域面积22753.53平方千米,其中水面(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坑塘)面积18689.04平方千米,冰川与常年积雪面积4064.49平方千米。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水域主要分布在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黄南、海南、玉树、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和唐古拉山镇),面积为15877.01平方千米,占全省水域面积的69.78%。全省河流(6级以上)总长度553807.12千米,水渠总长度12856.49千米,全省湖泊(单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共42513个,总面积15789.36平方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大型湖泊有5个。从地区分布看,我省东部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海西州河流累计长度、水渠累计长度最长,玉树州水面面积、湖泊面积最大,海南州水库面积最大。四是查清了我省荒漠与裸露地的面积构成及空间分布。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为109672.7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地区。其中,海西州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最大,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77.16%;西宁市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最小,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0.08%。五是查清了我省铁路与公路的路面面积、长度、构成及空间分布。全省铁路及公路路面面积共854.00平方千米。全省铁路路网总长度为2001.97千米,全省宽度大于5米的公路(含乡级)总长度为39013.17千米。从地区分布看,海西州铁路、公路(含乡级)累计最长,西宁市铁路路网密度最大,海东市公路路网密度最大。六是查清了我省居民地与设施的面积、位置和空间分布。全省居民地与设施共计28类,总面积3585.02平方千米。其中,房屋建筑区占地面积为809.07平方千米,工业设施(个体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总面积130.41平方千米,堤坝(个体宽度大于3米、长度在100米以上)总面积19.38平方千米,温室与大棚(连片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总面积51.66平方千米。从地区分布看,海东市房屋建筑(区)面积最大,海西州、海南州工业设施面积居前2位,占全省工业设施总面积的91.84%。这次普查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对全省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三是精细,统计指标超过300个,全省重点要素最小采集面积为400平方米,城市中心城区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看,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我省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省重点工程的落实。三、普查成果应用推广在普查过程中,我们坚持“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深入研究普查成果如何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挖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蕴含的价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公共产品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积极推动普查成果数据示范应用。目前,成果已在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牧厅、扶贫局等多家单位得到应用。为青海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多规合一、生态红线划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定、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确权等提供了数据服务,相关成果还在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青海省农牧业信息化地理空间基础支撑平台建设、青海省草场确权试点等项目得到应用。为充分发挥普查工作的效用,已经开展的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有:青海湖综合生态监测、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监测、青海省自然生态状况评价、青海省8个市(州)城市空间格局监测等,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今年,我们正在进行:青海省藏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化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格局空间分析、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空间格局及协调发展监测与评估等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新修订的《测绘法》赋予的新职责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确定的新任务,充分挖掘、分析和应用普查成果数据,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共享应用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积极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更好地服务我省发展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我介绍的情况就是这些,欢迎社会各界多关注、多利用我们的普查成果。最后,我代表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向有关部门、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向普查人员的艰辛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和主席台上的几位同志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

  青海首次公布地理国情“家底”青海平均海拔4058.40米,属高海拔地区

  青海省面积有多大?平均海拔是多少?林草覆盖面积有多少?三江源及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如何?全省水域面积有多大?青海海拔最高的地方和最低的地方在哪儿?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您揭晓答案。10月27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向社会公布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这是我省首次全面查清青海各类地理国情要素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准确掌握、全面摸清了大美青海地理国情“家底”。普查两个方面有四大特点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董永弘介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3年7月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正式启动,西宁市湟源县作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国第二批试点地区率先开展。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在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历时3年多,投入500多人,总计行程超过20万公里,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实施的普查要素最全面、采用技术最先进的一次地理国情调查,首次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我省地理国情家底。这次普查对象为青海省省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普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铁路与道路、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现状。这次普查有四个特点:一是全面,对全省陆地国土实现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真实,遵循“所见即所得”原则,如实反映客观情况;三是精细,统计指标超过300个,全省重点要素最小采集面积为400平方米,城市中心城区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四是系统,在查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看,普查成果客观反映了我省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的本底状况,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省重点工程的落实。建成普查数据库,编制了普查公报记者了解到,这次普查以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为普查对象,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收集整合多行业专题数据,通过“室内分析判读、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按照“所见即所得”的数据采集原则,全面、客观、如实地反映山水林田湖等地面覆盖状况,获取了由12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94个三级类共210多万个图斑构成的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多要素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并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形式制定出《公报》,集中展示了青海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铁路与道路、居民地与设施等地表覆盖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地理信息要素的构成及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区情监测奠定了基础。《公报》显示,我省地表表面积729119.65平方千米,全省东西长1240.63千米,南北长844.53千米,平均海拔4058.40米,属高海拔地区,海拔最高点位于昆仑山脉布喀达坂峰,海拔高度6851米,海拔最低点位于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高度为1647米。其中,山地、平原、丘陵、台地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48.94%、28.35%、14.60%、8.11%。同时,查清了我省海拔分级、坡度分级以及地貌类型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公报》显示,全省植被覆盖面积559802.57平方千米,种植土地面积6988.46平方千米,林草覆盖面积552814.10平方千米。从地区分布看,种植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宁市和海东市,占全省种植土地面积的52.54%;林草覆盖面积海西州、玉树州居全省前两位,占全省林草覆盖面积的70.05%。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为109672.7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地区。其中,海西州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最大,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77.16%;西宁市荒漠与裸露地面积最小,占全省荒漠与裸露地面积的0.08%。在水域覆盖的构成及空间分布方面,全省水域面积22753.53平方千米,其中水面(河流、水渠、湖泊、水库、坑塘)面积18689.04平方千米,冰川与常年积雪面积4064.49平方千米。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水域主要分布在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黄南、海南、玉树、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以及唐古拉山镇),面积为15877.01平方千米,占全省水域面积的69.78%。全省河流(6级以上)总长度553807.12千米,水渠总长度12856.49千米,全省湖泊(单个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共42513个,总面积15789.36平方千米。面积大于500平方千米的大型湖泊有5个。从地区分布看,我省东部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海西州河流累计长度、水渠累计长度最长,玉树州水面面积、湖泊面积最大,海南州水库面积最大。此外,本次普查还查清了我省铁路与公路的路面面积、长度、构成及空间分布。全省铁路及公路路面面积共854.00平方千米。全省铁路路网总长度为2001.97千米,全省宽度大于5米的公路(含乡级)总长度为39013.17千米。从地区分布看,海西州铁路、公路(含乡级)累计最长,西宁市铁路路网密度最大,海东市公路路网密度最大。查清了我省居民地与设施的面积、位置和空间分布。全省居民地与设施共计28类,总面积3585.02平方千米。从地区分布看,海东市房屋建筑(区)面积最大,海西州、海南州工业设施面积居前2位,占全省工业设施总面积的91.84%。普查成果已应用推广董永弘表示,目前普查和监测成果已得到了应用推广。目前,成果已在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牧厅、扶贫局等多家单位得到应用。为青海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多规合一”、生态红线划定、三江源国家公园划定、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确权提供了数据服务,相关成果还在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青海省农牧业信息化地理空间基础支撑平台建设、青海省草场确权试点等项目得到应用。为充分发挥普查工作的效用,已经开展的地理国情专项监测有青海湖综合生态监测、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监测、青海省自然生态状况评价、青海省8个市(州)城市空间格局监测,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数据保障。今年,开展进行了“青海省藏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均等化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格局空间分析”“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空间格局及协调发展监测与评估”等工作。下一步,还将充分挖掘、分析和应用普查成果数据,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共享应用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积极做好普查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更好地服务我省发展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记者提问

  1.我们大家听了董永弘局长的总体介绍,了解到这次地理国情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请问董局长: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2.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请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哪些领域? 3.我们国家的类似调查比较多,比如土地调查、人口普查、水利调查等等,请问省统计局王玫林副局长: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与有关部门开展的土地、森林、水利等调查或普查有何不同?是不是重复性工作?普查成果能够在相关国情国力调查中发挥什么作用? 4.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如此丰硕,请问省国土厅罗保卫副厅长:这些普查成果对于国土资源重点工作有什么作用? 5.我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经结束,请问董局长:我们将来如何保持地理国情数据的现势性?有没有具体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