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金黄与蔚蓝的交响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19日

  海滨藏城刚察。

  青海湖仙女湾。

  青海湖湿地。

  越接近目的地,我仿佛越清晰地听见阳光与海水激荡的声音,有着金黄的响亮,又有着深蓝的沉雄——

  刚察这个响亮的名字曾一度震响过我的耳膜,但一直无缘与它谋面。我只知道它坐落在青海湖北岸,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在以往的传闻中,刚察即有过神秘悲壮的往事,也许在草原牧人的传说中不断流传翻新,也有这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成为具有很大魅力及诱惑力的青海高原海滨藏城。蔚蓝的大湖,洄游的湟鱼,还有神秘的拉则和一个远去的爱情故事……编织成刚察缤纷多彩、神奇瑰丽的诱惑之网。

  一路向西,一路阳光泼洒。拼接一些飘散在历史时空中的吉光片羽,我想象着传说中刚察的模样

  七月,是高原上难得的好时节。汽车沿着青海湖北岸的315国道,一路疾驰。越进入草原腹地,视野就越加开阔。早晨的阳光漫无边际地流泻,在舒缓的丘陵上,在草地上,在荒滩上,无遮无拦。缓缓移动的牛羊、弥漫的烟岚和一晃而过的草原小镇,都飘浮在金色的光波里。远处的山峰上压着凝重的云朵,云影下的山挺着铁灰色的身躯,那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雄浑孤远之意境,尽显眼前。

  忽然,在左前方隐隐出现一泓镶着滚动金边的灰蓝的影子。司机说,那就是青海湖。我多次在南岸遥望过青海湖的身姿,远远,一道飘飘渺渺的蓝拱起在眼前的时候,就会激动不已,那涌来天际不断充盈视野、荡涤心胸之蓝,使人深感敬畏。而从北岸眺望青海湖还是第一次,我看到了它展现的另一面侧影,给我的印象仍然是充满了魅力。万顷碧波突显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滋润着环湖万物,这无疑是一份大自然的丰厚遗产,是一面映照高原历史的镜子。

  一路阳光泼洒,想象中的刚察在我脑海中不断变幻着其神秘模糊的模样。青海湖投射的蓝色魅影,还有佛塔、经幡、风马、阳光、风雪、草原、牧歌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图景,一个人与自然共存、与神共舞的草原部落。

  已经进入刚察草原,前方不远,就到了海滨藏城,也即刚察县城所在地。说起刚察这个响亮地名的来由,司机说他也是听人说,这个名字在藏语里好像就是断骨取髓的意思。之前,我也查阅过一些关于刚察的文史资料。刚察部落族名源于断骨取髓也许纯粹就是一个有些刚烈有些苦涩的传说。

  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生活在黄河南岸达日嘎云地区的刚察部落就祖辈传承着这样的习俗,当孩子新生时,就在他嘴里含一小块酥油,以祈愿孩子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可是后来由于天灾,牛羊锐减,生活艰辛,连酥油也很少见到了。于是有人灵机一动,敲开牛骨,往新生儿口中含了一点骨髓。这件事不胫而走,迅速在部落中传开,家家仿效。久而久之,这就成为部族的名字。断骨取髓,就是响亮的刚察。

  这个世代承接着英雄情结的部落,上世纪30年代在一个美国牧师记忆中留下了一幅幅雄健、沧桑而又美丽难忘的镜像。我曾在一部《一个美国人的丹噶尔往事》的摄影集中看到了一场刚察草原上的盛大婚礼。

  1935年夏季的一天,刚察草原上碧草连天,格桑花敷上了一抹动人的绯红,沙柳河里洄游的湟鱼争先恐后去迎接新生命的诞生,深蓝的天空下鱼鸥翔集,享用它们一年一度最丰盛的飨宴。草原上,一场刚察藏家的婚礼正在举行。这天,居住在丹噶尔的美国牧师柏立美受刚察环湖八族总千户华宝藏特邀,骑马前去参加华宝藏弟弟的盛大婚礼。柏立美用相机定格了这一时刻,使我们今天还有幸一睹当年那场婚礼。头戴狐皮帽,身着貂饰皮袍,足蹬高腰藏靴,手按镶着宝石的腰刀,站在毡帐前的华宝藏剽悍威武,咄咄逼人。在一阵嗒嗒的马蹄声里,新娘来了。在几位盛装的姑娘簇拥下,羞涩的新娘来到了婚礼现场。喇嘛的诵经声、女人贵重饰物的叮当声、悠扬的歌舞声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这是由不同国家、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两个人,共同谱写在刚察草原上的一段友情遗曲。也许环湖八族中至今还有人记得这个夏天及这段往事。

  沉浸在遐思中,忽觉眼前色彩斑斓,犹如蓝天下飘舞的虹霓。司机说,刚察县城到了。马上就要进入“梵音风语林卡”。车过垭口,覆盖在头顶的万条彩幡在风中猎猎飘拂,如波涛汹涌,筛下一缕缕七彩阳光。此刻,我的身心一并融化在这彩色的波涛之中,随着扶摇风马,直上云天……

  我朦胧看见了刚察的模样,如在一阙《刚察赋》的开篇,我领略到它厚重雄阔气象——环湖八族,刚察赴先,繁衍生息,神圣家园。吐谷浑牧马地,唃厮啰狩猎苑。东闻海晏原野牧歌,西仰天峻王母琼宫;南映羌海万顷碧波,北纳祁连千尺瑞雪。登高远望,惟见高山耸立,群峰叠嶂;气势恢宏,万里苍茫……

  海滨藏城,沐浴着七月的阳光,在高远的蓝天下做着缤纷奇幻的梦:梵音风语里,奋泳的湟鱼正逆流而上,仙女湾的碧波推送着古老传说,草原上的水晶晶花漫过一顶又一顶帐篷。

  穿越彩幡蔽空的垭口,海滨藏城豁然眼前。古老的藏式建筑与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交相辉映。金色的穹顶,赭红的檐壁,高塔,殿宇,穿梭往来的车辆,影影绰绰的行人,还有风铃声、音乐声、狗吠声隐隐入耳。一些塔吊,几处废墟,几处新起的楼宇……这一切,组成了这座草原小城世俗而又祥和、远隔而又自在的生活场景。

  进入海滨藏城,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脆弱而又坚忍的生命,那就是湟鱼。在垭口北面整个一面坡上,一只硕大的湟鱼游进了我的视野,我把它看作是神圣的鱼后。这是一幅大型的镶嵌画或壁画,颇具镶金描银、富于装饰的唐卡风格。汉藏题为:生命的旅程。那蔚蓝色背景就是浩瀚的青海湖和悠远的天空,仿佛碧波翻卷,祥云游弋。而从那条逆流奋泳的充满了母性光芒的鱼后身上,无数新生命不断诞生,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此刻,流经刚察城南的沙柳河里,湟鱼生存竞争正在激烈进行之中。发源于刚察境内第一高峰桑斯扎山南麓的沙柳河,蜿蜒曲折奔走百余公里后,注入青海湖,流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也许,河流所经之处,曾一度沙柳丛生,故名沙柳河。

  据说,近年来每年7月初,这里都要举办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届时,这座海滨藏城的沙柳河畔旌旗猎猎,歌舞阵阵,人们蜂拥而至,兴高采烈,庆祝这个关于生命的美好节日。

  我是午后来到沙柳河畔的。这里正在打造生命文化旅游名牌:湟鱼家园。这是一个十分温馨的名字。海滨藏城的人们在极力营造自身美好家园的同时,没有忘记给湟鱼一个温暖的家。

  漫步在曲径回环的观鱼长廊上,时见一渠清水,鱼翔浅底,在这高原最温暖的季节里,这里真正是湟鱼爱与繁衍的天堂。我看见自由的鱼儿,充满了对爱与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在波光潋影里追逐嬉戏。

  长廊之侧,夕照里的沙柳河一河碎银,闪闪烁烁。约百米宽的河道里,那些鱼儿跳越一道道漫堤,奋力向上游游去。而上方翔集的鱼鸥等水鸟,伺机捕捉。一只鱼鸥守候在漫堤上,来回捕捉跃起的鱼儿,鱼儿一次次挣脱,鱼鸥继续耐心守候,直至渔猎成功,叼着猎物飞向对岸沙柳林。鱼鸟之争这场戏剧,我想在青海湖成为咸水湖的那时起,就在这里上演了,自然,这比人类出现在沙柳河畔一定要早得多。就是这种看上去似乎残忍的游戏,维系了大自然持久和谐共生的法则,维持了青海湖亘古的蔚蓝,进而促进了环湖万物生长。

  在湟鱼鱼苗放生处,我生平第一回体验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敬畏和愉悦,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做法。在每时每刻都有许多生物濒临灭绝的今天,这对于唤醒世人万物平等、保护自然、和谐相处意识,保持生物多样化、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越深入刚察,我越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那种默契与和谐。

  去仙女湾的那个早晨,一路上,太阳钻出云层,被夜雨洗濯过的草原,湿润晶亮。仙女湾,是一个很具诗意和浪漫的名字,据传是仙女降临过的海湾,美丽诱人。这里传说很多,像开在湖边的水晶晶花一样多,我这里只撷取一枝。说这里曾是西王母设宴邀穆天子幽会的地方。每年在蟠桃宴开设之际,海浪舐岸,祥云漫卷,青鸟飞旋,仙女们载歌载舞,迎接穆天子驾到,与王母推盏诉好,演绎那段“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旷世之恋。

  走上长约999米的爱情栈道,接近那一弯碧蓝,心是如此之静,像海浪轻轻摇着栈桥边的那只游船。时有鸥鸟飞过头顶,飞向远处。极目远望,湖边湿地一丛丛芦苇间一片片水泊映照天光云影,一直延展到天边,与白云蓝天相接。

  我曾从有关资料得知,仙女湾是环湖地区最具观光价值的区域之一,也是青海湖环湖重要的湿地,与青海湖湿地一起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手册》,并加入了《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在国际上有很高知名度。这里也是鸟的天堂、大天鹅的故乡。夏天,这里栖息的鸟类有斑头雁、黑颈鹤、鱼鸥、鸬鹚等,到秋冬季节,约有1500余只大天鹅来此越冬。

  我想,最早也许有人把这里翩翩起舞的大天鹅就看做是美丽的仙女。也许,人类远未拜谒这儿之前,这些美丽的仙女就在这一泓碧波里轻歌曼舞,爱并繁衍着。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我无缘一睹她们曼妙的风姿。

  真的,美在仙女湾荟萃。我的眼前那一地铺开的水晶晶花,像打翻了紫红、绯红、白色和金色的染料,流过庄严、高耸的三牲塔,流过经幡圈,绕过帐篷,跨过溪流水洼,一直流进天边的彩霞。

  有诗人吟唱道,仙女湾,一汪无法风干的眼泪,天空被泡成一篇蓝色意象。牧羊人在湖边放牧远方,他忧伤的眼睛潮湿了一串串流逝的日子……我说,仙女的眼泪诞生美,就让这美丽在传说中流连……

  从仙女湾回来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时有湟鱼游过,激起一串串水花,还有天鹅洁白的翅翼拍打着海水与阳光,像一群嬉戏的仙女,还有在草原上荡开的水晶晶花,感性,热烈,眉眼盈盈,渴望风、蜜蜂、蝇蝶来传递它们的爱意,为了在以后无数个七月,它们的子子孙孙在草原上燃烧得更加绚丽多姿,撩人心扉,还有牧人和他们的牛羊以及远山上的雪和蓝天上飘荡的云朵……

  一袭绛红的袈裟在暮色里渐渐淡出,而他的情歌至今散发着醉人的芬芳,众生为之倾倒。而经幡环绕的三牲拉则是对生灵、对自然的神圣祭典,那里托放着草原牧人最古老的梦想。

  黄昏,为这座海滨藏城披上了一层橘红的霞帔,沙柳河金鳞闪烁,逶迤东去。这时,鱼儿们仍在前仆后继、锲而不舍跳越堤坝,向上游冲刺。鱼鸥突然捕获一条鱼,振翅起飞,在夕阳里洒落一道金瀑。而金顶、高塔反射着耀眼的金光。天边的星星和城市的灯火次第点燃,城市夜的模样更加祥和、更加神秘。

  此刻,我走进摩尼林卡路一家具有鲜明藏式风格的剧院——刚察县演艺中心。整个剧院造型如一顶巨大的圆形帐篷,白色穹顶,墙体呈赭红色。这里正在上演一场以仓央嘉措情歌为主题的歌舞剧——《爱情的证悟》。

  在舞台背景上投射出一幅极富诗意透露着岁月沧桑的画面:远远,一轮圆月高悬天空,一位背对观众身披红袈裟的僧人默默走向草原、大湖、雪山与天空深处。背影透露出对神圣的向往,还有一丝丝难以割舍的对红尘的眷恋……他,应该就是300年前路过青海湖、路过刚察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了。

  歌剧在仓央嘉措的情歌里、在浓厚的神秘气氛里拉开了序幕。这无疑是古老藏文化与现代高科技联袂推出的一场视听盛宴。整场歌舞剧旨在通过精神修行解脱世俗爱的痛苦、烦恼和纠缠,抵达神圣的殿堂。这就是爱情的证悟,生命的证悟——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个出生在西藏山南的孩子,据传记作者的说法,由于冈底斯等圣山护佑,雅鲁藏布江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滋润,仓央嘉措自小就聪慧多情,喜欢民歌,甚至爱上了一位叫仁增旺姆的美丽姑娘。当他登上西藏最高权力王座时,这位才情激扬的青年诗人在权力与爱情、政治与诗歌之间一度找不到平衡点,最后遭人陷害,在被押解进京途中,殒命青海湖畔。

  在刚察,至今还流传着仓央嘉措的凄美传说。为此,近年来在县城东面还修建了以仓央嘉措命名的文化广场。曾经一道亮丽的彩虹,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短暂的背影后,化入青海湖的幽蓝,留给300多年后的人们以无限的感叹和追念。仓央嘉措文化广场,是一扇世人了解仓央嘉措,了解世间最美的情歌,品味和感悟大师人格魅力的窗口。

  灯光亮起。剧场里一些观众还沉浸在那美妙的歌舞和轮回之爱中,不愿离席。走出剧场时,剧终那句偈语般的结束语还在我耳边回旋:天地无常,勇猛精进。回头一望,我便是你,你便是佛……

  街上灯火依稀,天穹星光闪烁。不知是从哪里传出一曲女子的歌声: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在街巷里低回,随着晚风飘飘荡荡,忽近忽远,使人联想到白度母美丽圣洁的面容。

  往南湖边,波浪轻舐着沙岸,在那宁静无边的蔚蓝深处,仓央嘉措的诗魂化作轮回中一支温暖慰藉众生之歌,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县城东边一座金塔在深远的夜幕映衬和灯光照射下,肃穆,辉煌,沉静。这就是那座凝聚着深厚丰富藏文化意蕴的慧眼感恩塔。塔顶的铜宝瓶熠熠生辉。那是一只秘藏着天地精华、日光月影、电闪雷鸣、风灵雪魄的宝瓶,秘藏着这座城镇的虔诚与愿景。我甚至看见了那两只吉祥慈惠的灵眼,守望着这座城市每个人的梦乡,守望着夜的深处。

  慧眼感恩塔每天为这座小城迎来第一缕曙光,送走最后一抹夕照。

  这座塔的建造者慧心独具,寄寓了对生命、对宇宙至真至善至美的悲悯情感和崇高理念。对这座塔,在一份推介资料中是这样解读的。说它气势庄严,金碧辉煌,由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四部分组成。塔四面的13层台阶代表修行之路。四个塔柱分别以其立式结构代表地、条形结构代表水、方形镀金藏物结构代表火、极顶塔形结构代表天,构成了自然物质存在的排列形式,代表生命元素和精华。极顶铜制宝瓶高度为6米,象征六道轮回。塔壁四面绘有巨大的佛眼即慧眼,又称灵眼,意为智慧之目,具有洞彻人生和宇宙的力量。从半空俯视,整塔形似曼陀罗,意为圆满和完整,象征和谐完整的宇宙。绘有慧眼的方形镀金藏物中装有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

  又说,慧眼感恩塔高为33米,象征海滨藏城地处海拔3300米地理标识,四个塔柱周长53米,代表刚察建政年份——1953年,镀金华盖外缘所悬挂的31珠铜制铃铛发出的清脆叮当声,代表刚察县31个行政村各族群众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共建家园的真情祈愿与美好憧憬。

  夜深了,慧眼感恩塔仍未入睡,风吹过,那一阵阵悠扬悦耳祈求平安吉祥的风铃轻轻洒落这座渐渐入眠的边城,洒落在边城人们的梦中……

  就在白天,我路过仙女湾那座宏伟神圣的三牲拉则的时候,正是午后,一场小雨适才住脚,阳光穿破云雾,如万道金瀑,倾泻在草原上。水晶晶花亮起千千万万颗晶莹翡翠,重重叠叠的彩幡阵簇拥着披满阳光的拉则。藏语“拉则”亦即蒙语中的“敖包”,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建筑。三牲拉则就是由自然死亡的马牛羊的头骨堆砌而成,是一种精神象征符号,意在沟通人与神灵、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得以护佑和关照。

  这座拉则集马牛羊三牲于一身,高37米,据说目前是国内藏区拉则中最高最气派的一座。37米,不是随意而为,这个吉祥的数字来自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传记。时间要追溯到将近400年前了。据载,是1652年的一天,可能是夏季,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京城受封,返藏途中经过仙女湾,他看到这里湖水连天,水草丰美,六畜兴旺,看那飞驰的骏马,城堠一样移动的牦牛和白云般飘荡的羊群,罗桑嘉措大师感天地之造化,顿生慈悲,命众人在刚察境内敬立三头拉则:即泉吉乡境内的马头拉则,哈尔盖镇境内的羊头拉则和沙柳河境内以南的牛头拉则,以祈求海神保佑当地生众世代安宁幸福。

  那时,罗桑嘉措大师正好37岁。数百年后的今天,世居这里的牧民为追念这位才情横溢的大师,在仙女湾恭立了这座三牲拉则,高度为37米,与当时大师的年龄相吻合。可见,这是一个寓涵着深情的数字。此刻我看见阳光在三牲拉则的牦牛角上闪耀,然后又跳上羊角,荡向马头,点燃万丛经幡。我仿佛看见一列马队驮着阳光风雨,走向草原深处……

  旋即,我看见金色阳光从37米高处的牦牛角尖开始燃烧,很快点燃了草原,点燃了大湖。在祭海台上缭绕的桑烟里,法号声声,风马飞舞,人头攒动。这是每年七月在这里举行的一个盛大仪式,即祭海仪式。拉加洛——拉加洛——拉加洛……在一声声震彻草原和湖水的呼喊声里,祭海仪式不断被推向高潮。身着民族盛装的群众成群结队手持宝瓶、风马、煨桑等祭祀物品来到湖边“三牲拉则”前,诵经,煨桑,载歌载舞。煨桑仪式结束,人群涌到经幡环绕的祭海台前,将千万个装满五谷、珊瑚等寄托祈愿的宝瓶投进湖里。

  一时间,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里,一只只彩带飘扬的宝瓶在水面上飘浮着,寄托着当地牧民祈求国泰民安、人畜兴旺的美好心愿,在往后一年的时光里,与海水交流,与湖神对话,等待着来年七月又见桑烟升起,彩带飘拂的宝瓶如流星雨般落在青海湖那一片永恒的蔚蓝里……再见,刚察。那金黄与蔚蓝的交响,仍在我心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