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因境内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北部和东部与甘肃、西北部与新疆、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东南部与四川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四大水系。 全省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分别是:西宁市、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592.39万,汉族人口299.35万,占50.53%;少数民族人口293.04万,占49.47%。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独有。二、主要特点
(一)历史文化
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湟中设“护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宁市),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唐、宋属吐蕃,元朝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西宁。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创造出了风格迥异、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全省现有非遗名录236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其中可可西里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格萨尔、青海花儿、热贡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不可移动文物64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
(二)自然资源
全省共发现矿产种类137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11种,有62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钾盐、石棉矿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水资源总量842亿立方米,年出境水量765亿立方米;有野生动物6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二级保护动物105种;有野生植物2500种左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8种,其中一级1种,二级37种。
(三)生态环境
截至2021年末,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2.32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1.28万平方公里。2021年9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已全面完成体制试点任务,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实施阶段。森林面积538.1万公顷,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397.53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359.43万公顷。
(四)经济结构
2021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46.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2.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32.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61.37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0.5:39.8:49.7。
(五)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主导产业,以新能源、特色新材料、高原生物加工利用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氯化钾产能达874万吨,纯碱500万吨,金属镁10万吨,规模均为全国最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电力装机4286万千瓦中,清洁能源装机占90.83%,新能源装机占比61.36%。2021年旅游接待量3973.42万人次,全省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已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925个。